2004年,陈春秀考了546分,被山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。同年,考生陈艳萍303分(文科)靠父亲和舅舅的关系,顶替陈春秀上了大学。今年五月份,陈春秀想要参加成人高考,却发现自己已经被“录取”过了。1996年,王丽报考了聊城农业学校,并未收到录取通知书。2016年8月,她发现另一位“王丽”,疑似顶替自己上了学。1997年6月,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尖子班的高三学生苟晶高考落榜,1998年复读后再次落榜。2003年,高三班主任曾让人带信给苟晶,承认是自己女儿顶替她去北京读了大学。2020年6月22日,苟晶向山东省教育厅进行了实名举报……
近日,山东多起“冒名顶替上学”事件引发热议。据官方披露详情,目前46名相关人员被处理,其中顶替者陈艳萍、陈伟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。
7月3日,山东省对“苟晶被顶替上学”案件作出正式回应,表示目前苟晶反映的问题已经查清,并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人员作出处理。
在案情报道和处理通告中,对于学校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定性:
1. 学院未对新生身份进行实质性审核。
2. 新生资格审查程序设计不够严密。
3. 相关人员未能认真履职。
经过对一些学校的调研,我们发现在传统的新生入学报到过程中,学校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难点:
1、新生人数众多,人工身份核验工作量大。
2、现场环境吵杂,人工核对速度慢压力大。
3、核验准确度依赖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,存在隐患。
4、新生入学信息共享不实时,监管流程落地性差。
5、报到信息追查追溯性较差。
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嵌入至生活的方方面面,那我们是否可以结合“二代证”、“高校招生录取信息”,并利用信息化手段,在新生入学环节提供更高效且精准有效的身份甄别,从而最大程度上弥补可能存在的造假漏洞呢?
假设新生入学报到时需对身份核验进行三重认证:
1、通过身份证,将人员信息与公安部人员信息库进行核验,是否有正确人员信息。
2、将身份证与持证人进行身份核验,是否为本人持证。
3、将人员信息与报名录取学生信息进行核验,是否为本校录取学生
上述三重认证均通过,该新生的身份信息才能判定为有效,数据才能形成记录并进行存档和分析。
简单来讲,就是要利用信息化的特点——不具有人情化、尊重客观事实和系统逻辑,大幅提高在此三重验证基础上的造假违法成本,降低其可操作性,并对相关数据可追查追溯,有效减少犯罪可能。
威尔新生身份验证系统,通过在新生入学报到环节设立自助报到终端,利用智能终端技术和身份识别技术,在自助报到的过程中,对新生身份进行三重认证。
此举可完成严格的身份核验工作,并有效提升报到效率。在身份核验的同时,对核验人进行图像抓拍、数据留存,确保后续有据可查。
后台软件实时监测新生报到情况,包括报到进展、报到异常的预警、报到数据的分析等等,减少工作纰漏,提高校方工作效率。
新生身份验证系统的意义是什么?
1、以信息化自助的方式取代人工,极大提升工作效率。
2、报到及核验效率高,避免人群拥挤,提升服务质量。
3、身份核验精准,消除漏洞隐患。
4、数据共享,多方可对过程进行实时监管。